范进在乡试中考中举人,这是《儒林外史’里面刻画其命运转折的核心事件。下面内容从考试性质、社会影响及后续进步三方面解析:
一、考试性质与内容
-
考试类型
范进参加的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乡试,即省级考试,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,因在秋季进行又称“秋闱”。考生需先通过县试、府试、院试成为秀才,才有资格参加乡试。 -
考试难度与录取
乡试录取率极低。以清朝山东为例,每次乡试约1.5万名秀才竞争69个举人名额,录取率不足0.5%。范进中举时已54岁,历经20余次院试失败后,因主考官周进赏识其文章才得中第七名“亚元”(举人第二名)。
二、中举的社会影响
-
身份跃升
举人标志着从平民阶层跨入士绅阶层,享有政治特权(如免赋税、见官不跪)、经济收益(可免除百亩田税并转卖免税额度牟利)。范进中举后,乡绅张静斋立即赠予50两银子和三进宅院,邻里也争相巴结。 -
心理冲击
范进因长期压抑突遇巨大喜悦而“喜极而疯”,这一情节以夸张手法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智的摧残。作者吴敬梓借此揭示科举功名对人性的异化,如范进中举前被岳父胡屠户辱骂,中举后却被其奉承为“文曲星”。
三、后续进步
范进并未止步于举人,他在守孝三年后参加会试考中进士,最终官至山东学道(主管一省教育)。这一结局表明,科举制度虽有残酷性,但仍是寒门士子实现阶层跨越的核心通道。
范进的乡试中举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个人命运剧变的缩影,既暴露了功名崇拜的荒诞性,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