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村居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:高鼎笔下的春日童趣

一、村居古诗原文及翻译:感受田园诗的魅力

提到描写乡村春景的古诗,清代高鼎的《村居》完全榜上有名!这首诗用短短28个字,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。先来看看原文和翻译:

原文:

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
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
翻译:

农历二月,小草冒出新芽,黄莺在天空欢快飞舞。河堤边的杨柳轻拂水面,仿佛陶醉在朦胧的春雾中。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早早回家,赶忙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。

是不是读起来特别轻快?这首诗就像一张老照片,把200多年前的春天永远定格了下来。

二、逐句解析:诗中藏着哪些绝妙细节?

1. “草长莺飞”里的春日交响乐

开篇”草长莺飞二月天”直接用动态画面抓住读者——小草”蹭蹭”往上长,黄莺”扑棱棱”飞过天空。诗人特意选农历二月(相当于阳历三月),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,连空气里都带着泥土的清香。

2. “醉春烟”的拟人魔法

第二句”拂堤杨柳醉春烟”简直绝了!杨柳枝条轻拂堤岸已经够美了,诗人偏说它”醉”在春雾里。这个”醉”字把杨柳写活了,好像它也和诗人一样,被春天灌醉了似的。江南水乡特有的湿润雾气,在这里变成了会让人微醺的”春酒”。

3. 放学孩童的高兴密码

后两句突然从风景切换到人物:”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古代乡村私塾放学早,孩子们撒欢儿跑回家,连书包都来不及放就急着放风筝。一个”忙趁”特别传神,让人仿佛看见孩子们小脸红扑扑地追着风跑的样子。

三、为何这首诗能流传百年?

1. 动静结合的画面感

前两句是”静态”风景:长草、飞莺、杨柳、春烟;后两句突然”动”起来:奔跑的孩童、升空的风筝。这种写法就像电影镜头切换,让整首诗充满节奏感。

2. 人人都懂的烟火气

诗人没用任何生僻字,写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景象。但正是这种接地气的描写,让我们隔着时空也能闻到青草香,听到孩童笑。不信你读读看——是不是马上联想到自己放风筝的童年?

3. 乱世中的治愈力量

这首诗写于1863年,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乱,高鼎逃难到宁波乡下。在兵荒马乱的年代,诗人却捕捉到孩童放风筝的纯真画面,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记录,反而成了最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
小聪明:诗中的”纸鸢”就是现在的风筝,古人认为放风筝能放走晦气,因此春天放风筝也有祈福的寓意哦!

四、延伸思索:我们为何需要这样的诗?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《村居》这样的古诗就像一剂解压良药。它提醒我们:春天不是手机日历上的节气,而是破土而出的草芽;高兴不是游乐场的刺激项目,而是追着风筝跑的简单满足。

下次带孩子放风筝时,不妨念一句”忙趁东风放纸鸢”。这跨越时空的共鸣,或许就是古诗最珍贵的魅力吧?

(小提示:想让孩子背诗更轻松?可以把诗画成简笔画,草长、莺飞、杨柳、孩童、风筝五个元素串联起来,保证过目不忘!)